《“三分课内,七分课外”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后感》 |
看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起初,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做好读书交流的准备。于是,我下意识地安排读书时间——每晚睡觉前,我基本上能花上20分钟至30分钟的时间,手捧《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强迫自己阅读。后来,慢慢地,我似乎喜欢上了这本书,睡前阅读成为了一种习惯。当然,我不是想告诉大家我有多么热爱读书,而是我心中一直有个信念——一定要真真实实地读书,真真实实地做读书交流。时间就像流水一样缓缓地流逝,一天一天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了,所幸我也坚持了下来,这本书,我完完整整地、真真实实地阅读了一遍。说来汗颜,这本书很薄,我却花了40几个晚上来阅读。 读是真的读了,可是一想到星期一的例会上要做读后感交流,我只能强迫自己静坐下来反思。翻开我之前折角的几页书,小标题跃然纸上:《“课外”重于“课内”》。管建刚老师写着:张志公“三分课内,七分课外”的语文学习观,广为语文老师接受。“三七”说,道出了课外阅读、课外写作的重要性。数学学习有没有此类诊断?大概没有。数学,你把教材琢磨透,学习质量差不到哪里去。语文,你把教材煮烂了,稀巴烂了,学习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段话真说到我们语文老师的心坎里去了,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岂是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可以囊括的?老师们应该很熟悉这样一种现象:语文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不要求背诵的,出于老师的责任心,全叫孩子背诵了。可是到了考试,也就那一题“按课文内容填空”完成得还算差强人意,可当你批改到课外阅读题,改到作文时,心都凉了!原以为这么用心地教着这本语文书,孩子们应该给予我们最起码的回报。可结果换来的是什么? 语文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依据,语文学习要“得益于课外”,更要“得法于课内”。“得法于课内”,听起来确实有道理。小学语文究竟有多少“法”要“得”呢?究竟有多少阅读的“法”要教?又究竟有多少作文的“法”要教?爱因斯坦,读书之“法”不过三步:1、总览前言、后记、序、目录;2、略读正文,重读有特殊标注的句段;3、读目录和全书内容。毛泽东,读书之“法”也是三步:1、挤时间读;2、不动笔墨不读书;3、无所不读。秦牧,读书之“法”只有两步:1、“牛嚼”,反复读;2、“鲸吞”,广泛地读。方法要给人方便。好的方法一定简单,方法比事情本身还复杂,那叫妨碍。阅读的“法”,真要花一年又一年来学?那至少有把“阅读方法”搞得比“阅读”本身还复杂的嫌疑。 没有课外的七分,怎么也学不好语文。一个只知道读课本的人,语文学习上永远不会有出息。一个把语文放一边,把小说藏在桌肚里读得忘乎所以的人,或许能成为作家、文豪。一本语文书不过三万字,教得再透,读得再熟,煮得再烂,不过三万字,不会变成30万字,300万字。一本“语文书”的背后,应该站着100本书,1000本书!你说,要抓一本书,还是100本书?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天到晚抱着薄薄的语文书,视语文书为宝典,一篇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白话文,折腾了两三节课,还不够,还有一页又一页的关于课文的练习题、“课课通”。把“三分”折腾得死去活来,把“七分”忘得所剩无几;把学生折腾得死去活来,把活泼泼的自主阅读、写作忘得所剩无几。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错把“语文书”当成“语文课程”,以为把语文书教好了,就是把语文课程教好了,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语文教学总在“三分”里忙乎,忙得“不亦乐乎”,忙得不亦悲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用于阅读教科书,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也就是课外阅读上;而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读的学生,连教科书也读不好。”“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跟张志公的“三七”说,不谋而合。用好“课外大舞台”,将“读”和“写”融入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这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更要走出“课本”教学。作文对课外“七分”的渴求更强烈,更迫切。阅读,多少还有一个薄课本:“作文”,附在“课文”后的那几页纸,也能叫“作文课本”或“作文教材”?可叹呀,那几页不能称为“作文教材”的纸,无数语文老师死抱着不放。那几张纸,明明是几粒芝麻,老师们却用心、用思、用情地焐着,期望有朝一日,焐出个大西瓜!那不是痴人说梦,又是什么?“三分课内”,一个教室大小的小池塘;“七分课外”,才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生活的海洋。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把百分之九十的精力放在搅动教室大小的小池塘上,期望有一天,池塘被搅得天翻地覆,池塘里的水,涌动起来,继而影响到外面的生活的海洋,使海洋里的水,也随之滚动起来。可能吗?不可能。我们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一直在做着这件不可能的事。“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是目的。“课内作文”,无非是个例子,是个工具,是个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自主作文,自能的作文。“自主”也好,“自能”也罢,它的本质是指向课外生活的“七分”。老师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有出路,就要从老师的“教”,转向学生的“读”和“写”,这就是让学生到课外的“七分”去“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文。学生能主动地到广阔的课外去写自己的文,用自己的文,这就是作文教学的最佳出路。 要从“练”作文走向“用”作文。“练”作文,学生的写作重心,指向课堂的“练习”;“用”作文,学生的写作重心,指向课外的“实践”。课外写日记,那是用作文;课外发邮件,那是用作文;课外写博客,那是用作文。激励学生到课外广阔的生活的海洋里去“用”作文,“用”作文说话,“用”作文宣泄,“用”作文展现才情,“用”作文获得尊严,“用”作文赢得荣耀。写作,从“练”走向“用”,从狭窄的“课堂”走向无边的“课外”,作文教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管建刚老师理想的作文课,是给学生开“作文例会”,总结上周写作上的优点,指出存在的缺点,宣布下一周要写的内容。每周一次的“作文例会”后,学生用一周写一篇作文,而不是用一节课写一篇作文。它的秘密在于,作文要渗入学生生活的每一天,而不是一节课写了,从此不闻不问。每个周一,我宣布写作主题,学生用一个星期去发现符合主题的材料。表面看,它是搜集写作材料,隐在背后的是,写作由此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牵挂。牵挂能使人敏感,敏感使人获得灵感。一个星期写一篇文章,数量上并不算少,少的是对质量的追求。给学生一个星期,让学生一个星期都在挂念着作文,惦念着怎么构思
,怎么修改,怎么获得写作上的突破。写作,不求数量上的多,一定要求质量上的精。靠两节作文课是做不到质量上的精的。至于怎么样让学生用一个星期来写一篇作文、改一篇作文,这正是语文老师要建设的作文教学实践课程,这也正是语文老师要发挥的作文教学的实践智慧。 亲爱的伙伴们,工作之余,不妨多读读管建刚老师的书。在这里还隆重向你们推荐他的其他几本好书——《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的作文教学案例》《我的作文教学故事》以及《不做教书匠》这几本可读性强的教育教学好书。 最后用管建刚老师说过的话结束本次的谈话——“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尽管多么遥远、多么艰难。”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