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挣扎期:父母与孩子同在

时间:2012-5-8 14:37:39  作者:教育办  来源:网络摘抄  查看:203  评论:0

【本期话题】

 

  当孩子遇到心理困扰时,父母们大多心急如焚,找老师、问专家……利用各种途径,想尽各种办法,希望孩子在短期内有所好转。其实,当孩子遇到麻烦和困扰时,父母才是最佳的帮助者——

挣扎期:父母与孩子同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在完成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过渡,身体逐渐发育得和成人一样,但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看起来像大人,行动作派却还是孩子。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得青少年在心理上常常遇到种种矛盾和冲突,容易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赖斯派瑞博士在《伴青少年度过挣扎期》一书中,将这一时期称为“挣扎期”。

  青少年的迷惘、彷徨和叛逆,让家长和老师们感到困惑和惊愕。如何正确地引导青少年,帮助他们轻松自如地处理挣扎期的问题、走出心理困境?在《伴青少年度过挣扎期》这本书中,你会找到答案。

  该书并没有从理论上对青少年的挣扎期进行过多论述,而是总结了30余种常见的青少年挣扎的形态。对于不同的挣扎形态,作者都以生动的个案描述作为引子,对挣扎的现象、起因进行详细阐述,并从操作层面给出帮助青少年度过挣扎期的辅导方案。可以说,这实际上是一本写给父母、教师和心理辅导者的教科书,是一本实用的青少年心理辅导手册。读者只要确定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随时可以从书中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挣扎期:几多烦恼几多愁

  伴随着生理上的成熟,青少年的心理也逐渐成熟,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和充满矛盾的。其心理矛盾现象主要有: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与需要理解、交流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自卑感之间的矛盾等。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到顺利解决,长期承受心理问题的困扰,青少年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会出现某些身心症状,如饮食偏差、睡眠困难、网络成瘾,乃至自杀等。

  赖斯派瑞博士根据数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青少年在挣扎期容易出现的各种挣扎形态。其中,有关于情绪问题的,如愤怒、焦虑、忧郁、悲伤、自卑、孤独等,有关于行为问题的,如虐待、药物及酒精滥用、饮食偏差、成瘾行为、自慰、自杀等,也有关于家庭问题的,如父母离异、手足关系等。这些问题困扰着许许多多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

  为什么会有挣扎现象

  要想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挣扎期,从根本上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

  赖斯派瑞博士在书中写道:“得到认同感是青少年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儿童期到发育成熟之间,他们的身体会有极大的变化,情绪方面也会有急剧变化,对于这样的改变,连他们自己也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在荷尔蒙的作用下,青少年会忍不住自问‘我究竟是谁?’”可见,对于挣扎期的青少年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寻求自我认同。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如果青少年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认同的种种可能性,他就会以惊人的力量抵抗周围的人和环境。如果寻找不到自我认同的感觉,他们宁愿做一个“坏人”,或者干脆“死人般地活着”;如果对自己有了认同感,知道自己是谁,他们就会有一种安定的感觉,并能够明确未来的方向。

  青少年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寻求自我认同。赖斯派瑞博士总结了7种青少年寻求自我认同的途径:通过与父母的关系:为了尽快摆脱儿童期,并确定自己存在的意义,青少年往往会有意躲避父母的保护。

  通过身份的表征:青少年想通过“名望”来建立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们会寻找容易被指认出来的行为或产品,通过这些身份表征来建立自我认同。

  模仿大人的行为:青少年以为表现得越成熟,越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越觉得找到了自己认同的身份。他们甚至会尝试一些“禁忌的乐趣”,比如抽烟、喝酒、吸毒、婚前性行为等。

  叛逆行为:青少年想成为独特的角色来吸引他人的注意,所以他们往往选择成为叛逆分子,通过制造问题来得到认同。

  他人的看法: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取决于他人对他们的看法。例如,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有当演员的天分,但在学校的戏剧中却没有当上主角,那么他对自己角色的认同可能产生动摇,而转向学业或运动方面以寻求新的自我认同。

  偶像崇拜:名人之所以会成为青少年的偶像,是因为青少年正在寻找一个途径以尝试不同的角色,而偶像使得他们可以试验新的行为与态度。

  组织小圈子:青少年通常会毫不留情地排斥异己,组织自己的小圈子,强化自我认同感。

  挣扎期是青少年开始认识自己的时期,他们需要明白自己是谁、接受并欣赏自己。上述几种途径是青少年寻求自我认同必须走的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才能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帮助青少年度过挣扎期

  处于挣扎期的青少年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谁能帮助青少年顺利地度过挣扎期呢?赖斯派瑞博士认为,父母是最佳的帮助者。

 

  虽然青少年的挣扎形态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内心的诉求是相似的。他们需要独立的空间,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理解和尊重。研究显示,当青少年进入挣扎期时,一般最先求助于父母;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某种严重问题时,都是自己想办法处理,经历多次失败后,才会向心理咨询员寻求帮助。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父母只要得到一些专业指导,就能成功地帮助孩子摆脱挣扎。在有指导的情况下,父母能妥善帮助孩子处理很多问题,如悲伤、罪恶感、孤独、同学关系、学业压力,等等。那么,父母们应该如何做呢?

  转变观念,学习心理知识,充当孩子的心理医生

  孩子陷入挣扎状态,与父母缺乏心理知识以及不重视孩子的心理状况有关。大部分父母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孩子在挣扎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也就无法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萌发的心理问题常常失于觉察,不能及时进行疏导,以致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父母有必要转变观念,多读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书籍,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让自己充当孩子的心理医生。

  多倾听,勤沟通,充当孩子的好朋友

  当孩子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父母肯定会心急如焚,千方百计地改变孩子,期望孩子在短期内有所转变。但是由于父母认识不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却没有效果,甚至加剧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因此,父母一定要先冷静下来,与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关系,尊重他们的自主权,遇事多与他们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并通过积极的引导,使孩子摒弃恶习,走向正常发展的道路。

  要与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与他们沟通。面对处于挣扎期的孩子,父母普遍有一种困惑,那就是难以与孩子沟通。如何与青少年进行良好的沟通呢?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倾听,即把自己当成一个听众,让孩子把话说出来。第二步是理解,也就是书中所讲的“同理心”,即理解孩子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们的观点或行为是不是有道理。建立了“同理心”,挣扎中的孩子就会意识到:父母认真倾听了他们的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且感受到了他们的情绪,他们进而会觉得父母真正了解自己,是值得信赖的人。这时,父母就可以实施第三步:给予建议。青少年心理尚未发展成熟,有时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需要父母给予建议。建议应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最好是在孩子冷静而理智的情况下;建议最好只说一两次,而不是老生常谈。当然,如果孩子不了解或不接受父母的建议,也不必勉强他们。因为父母只是建议者的身份,而不能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正确的东西强加给孩子。父母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通过主动的倾听和“同理心”来赢得建议的权利,那么所给予的建议或忠告往往适得其反。

  必要时寻求心理学家的帮助

  青少年成长中常伴随着痛苦,但有些时候,要做个好父母也是很痛苦的。即使是最幸福的家庭,子女也可能会有情绪上的困扰或行为上的问题,但父母千万不要有罪责感,因为有许多特定的问题是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的,比如严重的沮丧、自杀倾向、饮食偏差、精神分裂症,等等。有效治疗需要经过客观诊治,当上述某一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时,父母就该寻求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家的帮助。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应该寻求心理学家的帮助呢?几乎对于每一种挣扎形态,赖斯派瑞博士都在书中写明了应何时“转借”,并附有相应的评估量表。当孩子的挣扎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时,父母就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借鉴与思考

  父母最关键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帮助他们找到“我是谁”的答案。在《伴青少年度过挣扎期》一书中,各种挣扎形态的辅导方案都遵循这一原则。然而,中国青少年和美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独生子女由于其特殊的家庭地位,往往得到更多的关爱。笔者认为,中国的父母们在陪伴孩子度过挣扎期时,除了遵循书中的建议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精神

  中国的父母经常替孩子出主意、作主张,孩子只能听话、服从,而没有机会独立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做,要么造成孩子对父母严重的依赖心理,要么使孩子日益对父母不满,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挣扎期的青少年渴望独立,父母应该尽量满足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不要侵犯青少年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跟别人说的话,同样,子女也有一些不愿让父母知道的事。因此,父母尽量不要去侵犯子女的隐私,比如翻看他们的抽屉、私拆他们的信件、偷听他们打电话等行为都是不恰当的,孩子会怨恨父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曾经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的孩子没让你烦恼过,那你的人生一定不完美。”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看孩子成长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勇敢地面对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青少年度过挣扎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李晓巍)

  (《伴青少年度过挣扎期》,[美]赖斯派瑞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9日第5版


上一篇:老师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
下一篇:没有了
| | | | | | | | | | |

Copyright © 2012  晋江市新塘街道办事处教育办公室

电话:0595-88128535 传真:0595-88129535 地址:晋江市新塘街道办事处六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