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班主任总会遇到那么几个教而不听,或者听而不改的学生,简单的、直白的说教,在他们身上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在他们面前,感觉自己是那么无可奈何。所以我深深感慨:教育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对这些刀枪不入的学生无计可施时,我不由得考虑,是不是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去尝试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同样还是说服,是不是能更艺术化一些,更让孩子容易接受一些呢?改变学生,就从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吧!
记得上学期的一节体育课,当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时,一个学生低着头来办公室找我。我赶忙一番询问,真是头疼,这位学生是我们班鼎鼎大名的“皮大王”。这不,体育课自由活动时,别人在玩游戏,他偏偏跑去摇晃操场围墙边上的水管,结果被体育老师发现了……一顿严厉的批评教育,但似乎成效不大。
这个“皮大王”很早就想利用机会改变他了,这次机会来了。
回到教室后,我什么也没说,只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字“破窗效应”。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纷纷猜测老师写下这个新词语是什么意思。
对于体育课发生的事情我只字不提,就开始介绍“破窗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不同的街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车的车牌摘掉,车篷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放在另一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车窗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汽车就不见了。
我开始转向“皮大王”,眼睛盯着他,继续说到我们班有些同学,平时的行为本身错误不大,但是对全班的影响力却是无穷的,你一个人在做,其他同学也就开始纷纷模仿,这样班级里、学校里也就出现了“破窗效应”。这样产生的后果会多么严重啊!那位“皮大王”听了,脸羞红了,悄悄地把头低了下去。
我看了在眼里,继续说下去,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把它应用在正确的地方,他就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正能量。比如学校里呼吁大家捐出一日零花钱绿化美化校园,六年级的乐兴鹏同学,一下就捐出了一百五十元的零花钱,他的事迹,经过吕老师在早会上进行了通报表扬,全校的同学们纷纷效仿,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短短几天,全校同学就捐出了一千七百多元,让自己小小的零花钱发挥了美化校园的巨大作用。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发挥出这种正面的影响,而不是“破窗效应”,同学们听了纷纷表示赞同。班主任就需要运用智慧,才能临阵不乱,力争变坏事为好事。
现在,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正在尝试就地取材,因材施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错误,自己去改正的错误,让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说服,激发班级学生积极向上,积极进取的欲望。让他们自觉走上追求自我成长的道路。
我想作为一个班主任,就需要有不断改变,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的勇气和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健康向上、持续发展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