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反思

参加数学课题中期研究汇报暨教师成果交流系列活动有感

时间:2012-5-14 8:45:15  作者:倪圣洪  来源:杏坂小学  查看:71  评论:0

   参加数学课题中期研究汇报暨教师成果交流系列活动有感

 

2012510,我校组织七位教师参加了教育办数学课题中期研究汇报活动,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我们聆听了六位教师的成果展示课及教育办吴秀利老师<有效情境创设的效与度>专题讲座。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直观的看到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专家们讲座及精彩的点评更是令我们与会教师茅塞顿开,深深的体会到了情境创设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教师们精彩的课堂表现以及专家们精辟的点评,我想简单的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那么情境的创设同样应该来源于生活,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如果用吴秀利老师专题讲座的情境创设的三度理论来说的话那就是少了一份宽度,人为的把情境创设窄化了。很庆幸在这一天的上课时间里,教师都能根据生活实际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例如,吴金选老师在教《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时,就是抓住了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创设套圈比赛哪队胜出?的问题情境。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的投入学习。教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怎样比?——你同意吗?——你能计算出吗?等一连串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从情境串引入问题串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

情境的创设不是简单的激趣导入,如果能在整个课堂中始终贯穿情境的话,就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知道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我们不妨把整节课的内容编成故事的模式。例如周赟老师在教授《中位数平均数》时,就以一个职工工资的变化为故事模式,引入了他觉得公平吗?——接着他应该怎么做呢?——现在他又要跟谁比呢?等等问题串,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认识了中位数、众数,并且让学生明白了这些数是会变化的,他们跟每个数值的大小有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的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

(三)、不要让情境成为数学的包装。

如果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 习题”。那就完全脱离了数学情境的本意。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数学课。一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蓝猫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蓝猫头像 复习题,其次是蓝猫头像 例题,再次是蓝猫头像 巩固练习。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蓝猫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呢?纵观这六节课就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例如朱婉瑜老师在教授《购物策略》时,以你们喜欢逛超市吗?引入课题,在接下来的问题中也始终紧扣超市这一情境,整个班级俨然成了一个购物智囊团,学生们仿佛忘了这是一节数学课,已经把它当成了购物课一个个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都非常高。情境不是包装他是一节课充满生机活力的催化剂,有了它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每个情境都能适合教学和儿童的发展,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提高驾驭现代数学课堂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 | | | | | | | | | |

Copyright © 2012  晋江市新塘街道办事处教育办公室

电话:0595-88128535 传真:0595-88129535 地址:晋江市新塘街道办事处六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