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在二实小跟班学习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我悄悄地来了,但是我带走了沉甸甸的收获。
首先,我有幸能够跟着黄老师学习。第一次听黄老师的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生本的体现。一堂课的时间,黄老师只提了少数的几个问题——“你对牛有什么认识?”、“你对鹅有什么认识?”、“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是怎么对牛和鹅的?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明白课文的道理。黄老师在这堂课中真真正正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质疑,学生回答,学生纠正,学生总结,学生谈感受,使整个课堂弥漫着积极的学习氛围。黄老师的课堂让学生愿意表达,并且学生的语言充满着童真、质朴的天性,而不是所谓的标准答案。黄老师的课堂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例如:黄老师让学生讲一讲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的时候,给了提示(先写…接着写…最后写…),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这让我思考了自己的课堂,我总是抛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让学生累得喘不过气来,自己也上得很累。我想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乐于表达的课堂。
其次,我还去听了林老师的课。两位老师的课,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林老师教授二年级,课堂上更需要的是对课堂纪律的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保持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低年级的课堂更加注重学习习惯、字词句的学习。高年级的课堂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通过两堂课的比较,我发现我一直走在弯路上,在还没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年段的特点,就按照自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违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导致课堂难以开展,学生出现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听了两位老师的课,让我醍醐灌顶,也为我教学点亮了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