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打开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教育著作,这本书是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的王晓春教师著作的。读着书中一个个案例,一篇篇点评,回忆反思着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受益匪浅。
其中有一篇案例“我没有办法了,体罚他,我很无奈”与王晓春老师对此的点评“学生不明白还是老师不明白”印象尤其深刻。案例叙述的是有一学生老是不做作业,还变着法儿骗老师,老师一次次的“宽容”竟成了“纵容”!最后老师忍无可忍,对着学生声色俱厉,让学生在寒冷的教室外补作业,使学生体会体会在家里写舒服还是在外面写舒服。数九寒天,最终老师不忍心又唤回了孩子,捂着孩子冰冷的手发出了重重的感叹: “孩子,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啊 !”
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说:学生不完成作业,原因是复杂的,可以分成很多类,在每一类中,又各有特点,几乎是一个人一个样。要通过具体的研究,才能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可到了我们老师这里,事情竟然简化成这样:学生不完成作业,就是因为他“不明白”。不明白什么?不明白说谎是错误的吗?学生肯定明白是错误的。学生不写作业绝对是“明知故犯”怎么能想通过简单的让他“明白”就能解决问题呢 ?老师钻进了这样的胡同,剩下的就只有发脾气和体罚了。到底是学生不明白还是老师不明白?
这篇案例使我一下子联想到了我教的五(1)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抱怨这个班级中不做作业,拖拉作业的学生随口报数就可以坐上一桌,为此我发过脾气,罚过他们,为了他们我总是要等到天黑才回家。我曾经和案例中的老师一样,认为我付出了爱心,认为我如此的敬业,认为我对得起这些学生们,他们为什么就不明白学习要靠自觉,为啥不能有所改变呢!
读了这本书中王晓春老师的点评,我似乎有豁然开朗之感,是我老师不明白还是学生不明白?五年级的学生会不明白学习要靠自觉吗?回想这么久来,我细细分析过这些孩子不做作业,拖拉作业的原因吗?我埋怨这些孩子不做作业拖拉作业,逼迫他们完成作业,我放下时间去和这些孩子深层次的交换意见,探讨方法过吗?教他们,我辛苦,可套用王晓春老师的话来说:这种辛苦“科技含量”太低了。是啊,学生不是自发的主动学习,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辛苦。这些孩子每天只是在我的逼迫中被动的完成作业,他们会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吗?他们会喜欢上学习吗?王晓春老师的点评让我领悟: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思考,否则光用如此方式“敬业”、“爱心”是没有前途的,就算我们不怕累,但要累得“含金量”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