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核心素养体系”便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它旨在培养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园情怀,也更加关注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此次,非常荣幸参加了泉州市第五期乡村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在沐浴着“核心素养”的春风之下,对自己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更是有了深入的思考和收获。
一、构建和谐课堂,求真务实。
“立足乡村小学的实际,构建和谐课堂”,曾志安老师在他的题为《构建和谐课堂的思考与实践》中提出“课堂应求真,做人应求实”,“老师要真教,让学生真学”的最朴实理念。因此,教师应转向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切切实实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好。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这种理念的实施大致可以具体化为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提到的:“必须使这种方法(阅读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
二、顺应信息时代变革,学生本位。
技术的进步,催生出“教与学”理念、内容、形式的跃进,我们都在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过去的“为考而教”“为教而教”“为学而教”到如今思想转变后的“为学生的生存——生活——生长”,即教师的教学理念从“知识本位”发展到“学科本位”,直至现今所倡导的“学生本位”。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因此,你大可告诉孩子:我让你读书,并不是要你比别人强,而是为了让你在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方式去表达,可以过更好的生活。我们希望在信息化发展的当今,培养的是一个“有人性、懂人情”的孩子,这无关乎“学科”、“方式”,而是直指“价值”。
三、重视教师素养提升,自我省察。
教师是落实核心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也应重视教师的转化作用。泉州市晋光小学陈丽红老师从本校“自上而下——层层扶持”的团队研修实践中,给予我们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启迪。“成功的教育不是想办法让学生听话,而应教会学生思考”,同理,教师在成长研修之路上更应具备自我省察的自觉性。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转化为“课题”,这便是一种基于反思的教学研究。所谓,“矮子看戏何曾见,只是随人道长短”,我们都应给予自己一份情怀,多一份自我超越。
正如泉州市教育局原局长郑文伟老师所言:“每个老师和孩子的相遇,可以是一本书,一堂课,一首歌,一场活动……”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人生活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谨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