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追根溯源把握数学概念本质

时间:2016-08-31 21:17:08  作者:钟小红  来源:沙塘中心小学  查看:16  评论:0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数学的逻辑起点,在教学中对数学概念出现了形式和繁琐的倾向,冲淡了实质,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我们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应该淡化形式,努力揭示概念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期初的数学学科培训冯玉新老师让我们明白了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应该是“教对—-教会---教出数学味”,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听了冯玉新老师讲座后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要从实践出发,按概念发生的过程教概念

概念是认识事物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教学中不要从概念出发,不要把概念放在最前,而是从实践出发,先要去“做”,做了以后再来归纳。概念的提出可以在“做”之中,也可以在“做”之后,千万不能机械地搞一刀切。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如平均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二、要淡化文字表述,着重领会概念的本质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某方面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关键是对所讨论对象的实质进行理解与掌握,不要过分地在细微处理上斤斤计较,吹毛求疵。如在教学平均数时,平均数的本质就是“移多补少”,在活动和实例中让学生明白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也就从表面趋向本质,才能灵活应用。

三、要靠直观演示,具体操作,使学生领悟概念

小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实际去“做”,具体去“用”,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这座桥梁达到抽象理性的彼岸,理解数学概念。例如,“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个概念的建立,稳定性包含“唯一性”和“牢固性”两层意义,在直观演示,具体操作中让学生感受从而理解其本质。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2012-2016 晋江市新塘街道办事处教育办公室

电话:0595-88128535 传真:0595-88129535 地址:晋江市新塘街道办事处六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