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下的生活是清苦的,但在我年少记忆的画面里,却始终有一抹亮丽的颜色。是书籍让我年少的生活充满了绮丽的幻想和无限的乐趣。母亲给我买了很多的书籍《十万个为什么》《普希金童话》等等。但我最感激的是我的两位邻居,一个是离家不远的一位大叔,他拥有梁羽生、古龙、金庸等武侠名家全套的武侠小;一个是隔壁的大爷,他有一大批发黄的古籍:什么《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说唐全传》,什么《红楼梦》《西厢记》《聊斋志异》《警世恒言》……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在发黄的扉页上,散发着故纸和油墨的清香,在那物质和精神都极端匮乏的年代,它们如同一束穿透暗夜的阳光,为年少的我照亮了通往广阔世界的道路。我总是沉浸在艰涩难懂的文言文里,半蒙半猜乐此不疲。读高中时别人认为难懂的文言文,我却读来毫不费功夫,其实都得益于小时候这些不求甚解的阅读。古人的智慧和侠义的精神浸润熏陶着我幼小的心灵。清寒、枯燥的生活变得如此丰饶和多彩,在书海里我默默地成长。这两位邻居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在心里永远默默地感念着他们。
我至今仍然怀念年少时曾经有过的那种废寝忘食、如痴如醉、浑然忘我的读书状态。母亲做饭时,总让我在灶下帮忙烧火,我总是一手忙着把柴禾往灶里胡乱塞进去,一手握着书,目不转睛地盯着书上的文字,沉浸在书中人物的悲喜命运中。却全然不曾发现灶前已是火星燎原之势,而灶上的稀粥热气腾腾米汤四沸,几乎要将锅盖掀翻。总要母亲的惊叫和嗔怪才能把我从书中的世界拉回来。
我还清楚地记得年少的我,吃饭速度之慢是远近闻名,奶奶总是担忧地说:往后嫁人非饿死不可。其实吃饭的慢是因为我总是一边吃饭,一边看书。看得入迷了,就把饭给忘了,于是一碗饭可以吃个一两小时,却食不知味,那是寻常事。犹记有一个夏日正午,天井里绯红的胭脂花在细雨中怒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我坐在上厅一边吃饭,一边看书。父亲见我屡骂不改,盛怒之下,夺过我手中的书,往天井里摔去,书把胭脂花都砸折了,花瓣落了满地,而那本《普希金童话选》也被雨水浸湿了。这一幕至今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的伤心,如今想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甚喜古人诗句: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从年少起,我就养成了每晚睡前必要看书的习惯,哪怕再晚,也必看一会儿书,方可入睡。因此我的床头总是堆满各种各样的书,小杂志、大名著应有尽有。朋友到我家,见此,很是讶异我有书房不用,却要歪在床上看书多怪。我总笑而不答。心中却说:你是没有体会到床上夜读的乐趣啊!我最喜欢或趴或卧,或靠或倚地在床上读书。特别是漫长的冬夜,外面寒风呼啸,躲在松软、溫暖的被窝里,读一本好书,真有一种身心俱醉的感觉,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最大的放松。读倦了,身子往被窝一缩,就沉沉地坠入了甜甜的梦乡。书在枕边伴着你,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连梦也浸染了书香。而且熟睡后有人会轻轻地帮你把书从枕边移走,那感觉真好!
《瓦尔登湖》《儿童天生就是诗人》《生命的终点和起点》《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沙发上、床头,茶几、厕所随处散乱地放着不同风格的书籍。坐到哪里,随处都有书可读,没有功利,没有目的的阅读。金庸说:“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信哉斯言。这样的生活何其幸福。
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中写到: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读书,让我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
所以,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等有时间才阅读,永远不后悔自己读得太晚;永远不等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不急功近利,不因为有用才阅读。只为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书香会深深地渗入到精神的骨髓里,化成新鲜的血液滋养着生命,使岁月变得悠长而精致;使生命变得辽阔而丰硕,美好而深邃。
所以,阅读就是人生最基本的修行。